10天庆祝对巴铁作战大胜?印度“丧事喜办”
媒体的选择性报道
印度媒体初期渲染“精准打击”成效,但在巴方公布击落战机证据后转向淡化处理。例如,《印度斯坦时报》承认部分战机坠毁,但未确认是否为巴方击落,同时转移焦点至“中国武器质量低劣”的指控。这种报道倾向与莫迪政府的印度教民族主义(Hindutva)议程高度契合,旨在巩固国内政治支持。
三、历史惯性与战略焦虑:从2019年空战到尼赫鲁遗产
2019年“2·27”空战的先例
印度在军事失利后塑造“胜利叙事”并非首次。2019年印巴空战中,被俘飞行员阿比南丹被宣传为“击落多架巴军战机的英雄”,其标志性胡子甚至成为流行文化符号。此类操作通过将个体悲剧转化为集体荣耀,缓解民众对失败的认知冲突。
尼赫鲁的大国战略遗产
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中提出“有声有色的大国”理念,强调印度必须通过扩张性政策解决地缘脆弱性。他指出,印度北方缺乏天然屏障(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关键隘口不在其控制下),若采取“猥琐发育”策略,地缘风险将类似南宋的被动局面。因此,印度必须不断展示“攻势防御”成果,即使实际战果有限,也需通过宣传维持扩张绩效,防止内部因挫败感引发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