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否认歼35背后,一场南亚天空无声棋局
五、未来之弈:歼-35入巴,时机重于形式
尽管阿西夫按下“暂停键”,但歼-35最终翱翔巴基斯坦上空的逻辑链条依然坚固:
代际更迭的刚需: 巴空军大量老旧的F-16A/B、幻影III/V战机已超龄服役,换代窗口就在未来5-10年。歼-35作为性价比最高、后勤体系最兼容(依托现有中巴体系)的隐身选项,几乎是唯一现实选择。
中巴“铁杆”的信任基石: 从枭龙到歼-10CE,再到预警机、防空体系,中国装备已成为巴国防支柱。这种深度互信与技术融合,是引进复杂五代机系统的根本保障。
“否认”的时间属性: 阿西夫否认的是“现在进行时”,而非“将来时”。待巴方消化现有体系、经济条件改善,或印度AMCA取得突破性进展、地区态势突变之时,便是歼-35项目水到渠成之日。
结语:静默,是为了更响亮的轰鸣
巴基斯坦对歼-35的“战术性否认”,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战略静默。它绝非放弃空中优势,而是以更成熟的姿态规避无谓消耗,在印度因“隐形焦虑”而手忙脚乱之际,默默积蓄力量。歼-35的入列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当中巴认为时机成熟,当伊斯兰堡的天空需要一道新的霹雳,那流线型的灰色身影必将撕裂云层,成为悬在新德里头顶最锋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最好的武器,有时并不需要立即挂在机翼下,而是让它成为对手挥之不去的梦魇,长久盘旋在战略博弈的天际线之上。 南亚的天空,这场无声的棋局,执子者深谙“后发制人”的古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