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看不懂的中国速度:中国装备为何那么强大?
哈军工创办过程中,毛泽东主席亲自颁布训词,并为学校《工学报》题写报头“工学”,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教师人选,学校刚一起步就汇聚了一大批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哈军工的科研工作史,几乎就是一部新中国国防科技发展史。
从“两弹一星”到核潜艇,再到弹道导弹,共和国几乎每一个国防重大项目,都融入了哈军工学子的智慧和汗水。这里先后诞生了十几项具有开创意义的 “共和国第一”——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第一艘水翼艇、第一艘试验潜艇、第一艘气垫船······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时,在主控台按下这惊天一爆关键按钮的,正是哈军工毕业的6期学员韩云梯。当时,参与试验的有100多名哈军工学员。
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地处哈尔滨的哈尔滨工程学院被认为过于靠近前线,出于战略安全考虑,决定将重要教学力量内迁。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哈军工的科研力量在1970年代以后被分散到各地,并以此为班底建立了国防科技大学、空军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陆军兵种大学、陆军工程大学、陆军防化学院、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其中航空工程系和机载计算机教研室整体并入西北工业大学极大地提高了西工大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科研能力,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军工体系的“人才摇篮”与“技术母体”。这些院校,或直接承袭“哈军工”血脉,或与其精神一脉相承,共同塑造了中国装备崛起的底层逻辑,并以此为延伸形成了我们今天遍地开花的军工体系。
哈军工首任院长陈赓大将有一个形象比喻:“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老虎,我们就是为老虎插上翅膀。”正是这种使命担当,让哈军工在创建之初就奋勇攻关,在短时间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尔后又在全国遍地开花,形成了中国军工的“满天星斗”,这才有了被外媒称为“改写战争规则的科技宣言”的天安门广场上九三大阅兵的震撼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