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大棒重返伊朗,中东火药桶再临引爆点!
01 投票结果:外交努力失败,制裁重锤落下
安理会会议室里的空气在投票前几乎凝固。代表们依次按下表决器,大屏幕上的数字跳动停止在4票赞成、9票反对、2票弃权。中俄草案仅获得四国支持——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和阿尔及利亚站在了赞成一方。
投下反对票的九个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等。两个选择弃权的国家则在这场外交博弈中选择了中间立场。
这一表决结果直接触发了2015年伊核协议中规定的“快速恢复制裁”机制。根据该机制,联合国对伊朗的各项制裁将自动恢复。
耿爽大使在解释性发言中指出,中俄提出的决议草案主张将伊核协议和安理会第2231号决议延长6个月至2026年4月18日,目的是为对话争取时间。然而,这一努力未能获得安理会多数成员的支持。
02 历史回溯:协议缘起与十年曲折路
2015年,经过漫长而艰苦的谈判,伊朗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了历史性的伊核问题全面协议。
安理会随后通过第2231号决议核可这一协议,当时被视为多边主义外交的重要胜利。
然而,2018年,美国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恢复并不断升级对伊单边制裁。这一举动被耿爽大使称为“造成种种困难挑战的主要原因”。
伊朗在无法享受协议赋予的经济红利后,于2019年5月起逐步中止履行协议部分条款,但承诺相关措施“可逆”。
2025年6月13日,局势进一步恶化,以色列突袭伊朗核设施,美国空军也参与了对伊朗的轰炸。这一事件严重破坏了本就脆弱的互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