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外长警告:武装力量进入"最高戒备状态"!
二、 以色列的困境:军事优势与战略脆弱的矛盾
面对伊朗的咄咄逼人,以色列看似占据军事科技优势,实则陷入战略被动的泥潭。以军拥有中东最先进的防空系统(如“铁穹”、“箭式”反导系统),但2024年4月的导弹拦截战暴露其致命软肋:面对饱和攻击,任何防空系统都存在概率性失效风险。当时伊朗发射的200枚导弹中,虽有大部分被拦截,但仍有数枚击中目标——若下次袭击规模翻倍,后果不堪设想。
更深远的问题在于,以色列缺乏对伊朗本土的“战略性压制手段”。尽管以军曾多次空袭伊朗在叙利亚的军事目标,但对德黑兰的核设施、导弹基地等核心目标却投鼠忌器。一旦升级为全面战争,以色列能否承受伊朗的报复性打击?笔者注意到,伊朗军方早已明示:“若遭侵略,将打击美国在该地区的资产和军事基地”——这既是对美国的警告,也是对以色列的牵制。(本文由AI辅助生成)
三、 美国角色:战略模糊下的危险博弈
华盛顿的处境同样微妙。一方面,美国要求伊朗“勿将美方设施作为打击目标”;另一方面,又被迫为以色列提供情报支持与防空援助。这种“既介入又避险”的姿态,实则加剧了局势的不可预测性。笔者必须指出,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已成为伊朗眼中的“人质”——一旦开战,驻伊拉克、叙利亚的美军基地极易成为报复对象。
更值得玩味的是,伊朗通过瑞士使馆向美国传递信息的历史先例。这种“外交暗线”的存在,表明双方仍在尝试管控危机,但阿拉格齐此次的强硬表态,似乎预示着外交渠道的效力正在衰减。当对话窗口关闭,枪炮声便会成为唯一的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