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第1347天:双方互袭,停战希望渺茫!
四、技术革命与战场伦理:民用无人机的降维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对民用无人机的改造已趋极致。笔者曾目睹东大产某型四旋翼无人机挂载热成像仪与微型炸弹,在夜间对坦克顶装甲实施“手术刀式打击”。这种成本不足五千美元的装备,竟能摧毁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主战坦克,堪称当代战争最荒诞却又最现实的隐喻。
看官或问:为何此类技术多源自东大?实则民间供应链的灵活性与工程化能力,恰与现代特种作战的“低成本、高精度”需求完美契合。当传统军工复合体仍在纠结于生产线调整时,深圳电子市场的商铺已可一周内交付定制化侦察无人机——这就是战场创新的“东大模式”。
五、持久战启示录:消耗与意志的终极博弈
战争第1347天,双方伤亡总数已超百万。但比数字更残酷的是战略态势的固化:俄军难以突破乌东筑垒地域,乌军亦无力反攻至2014年边界线。笔者曾与前线士兵共饮伏特加,一名乌军老兵醉后坦言:“我们不是在为胜利而战,而是在为让敌人输得更惨而战。”
这种“相互耗竭”模式,恰似两头巨兽在泥潭中撕咬——每拖延一天,俄罗斯的能源收入就多一分损耗,乌克兰的西方援助就多一分不确定性。但战争的吊诡之处在于:往往在最绝望的时刻,会出现如“环形管道爆破”或“卡缅斯克渗透”这样的变数,重新搅动战略天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