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磋商后,特朗普首次涉华表态背后惊人信号
重要的是,2024年9月,美方曾试图升级施压,宣布对钢铁、半导体、电动车等“战略性产品”分阶段加征关税,甚至计划将电动车关税提至100%、太阳能电池关税提至50%。但仅仅一个月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悄悄修改规则,对120种关键零部件恢复关税豁免,原因很简单,这些商品在美国本土根本找不到替代供应商,加征关税只会导致美国企业成本激增,最终转嫁给消费者。
除此之外,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和“美国优先”原则,直接损害了盟国利益, 特朗普政府强行推动欧洲战略收缩,要求北约盟国将军费提至GDP的5%,甚至逼迫乌克兰接受“屈辱停火”,这种“牺牲盟友保自身”的操作彻底动摇了跨大西洋信任根基。欧洲盟国普遍担忧,若美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背信弃义”,未来在印太议题上更难指望其承诺。即便是印太盟友,也开始质疑美国的可信度,接受美军部署的同时,却被特朗普政府加征17%“对等关税”,而这笔关税可能直接导致菲律宾经济衰退。盟友体系的信任赤字,成为美国战略透支的显著标志。
这也让美国的盟友们纷纷“向东看”,巴西逐步扩大与中国的合作,将大豆对华出口占比从2018年的58%提升至2024年的76%;阿根廷在遭遇美国关税打压后,加强与中国的货币互换和农产品贸易,成功缓解损失;东南亚国家通过加入“一带一路”,扩大对华供应链合作,降低了对美市场的依赖。这些案例都证明:当一个国家拥有多元且稳固的合作伙伴,就不必在单边霸权面前低头。
针对中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坑盟友,是信任透支。这场以“施压”为名的贸易博弈,最终以美方的务实转身画上阶段性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