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枚核弹竟成摆设?俄罗斯深陷战争泥潭了!
结果呢?乌克兰人没按俄军的剧本走。他们迅速化身为“盟军阵营”,依靠城市建筑群这个天然“碉堡”,用西方援助的“重装大兵”(标枪、NLAW反坦克导弹和毒刺防空导弹)进行了顽强抵抗。俄军的“钢铁洪流”撞上了坚硬的墙壁,穿插迂回的“微操”也显得生疏,速战速决的梦想迅速破灭。这就像你坦克集群冲过去,发现对面早就用光棱塔、爱国者导弹和巨炮摆好了防御阵型,冲得越猛,损失越惨。
仗打到今天1300多天,彻底进入了《红警》大后期的垃圾时间。双方战线僵持,谁也推不动谁。于是,游戏里经典的“偷家”战术上演了:俄罗斯凭借导弹优势,持续轰炸乌克兰的“电厂”(能源设施)和“兵营”、“战车工厂”(后方集结点和军工潜力)。而乌克兰,则找到了对付俄罗斯的“杀手锏”——猛炸俄罗斯的“矿场”和“经济设施”,也就是其命脉所系的油田和炼油厂。
二、 “火箭飞行兵”与“超级武器”的困境:核弹为啥保不住油田?
这里就引出了核心问题:俄罗斯拥有几千枚核弹,为啥连自家后方的油田都保不住?
首先,这场“特别军事行动”在俄罗斯的设定里,是一局 “没有开启超级武器”的遭遇战。核武器这东西,就像《红警》里的铁幕装置和核弹发射井,更多是放在地图上吓唬人的“战略威慑”。一旦真的用了,那就不是游戏输赢的问题了。且不说会面临全球性的政治孤立和难以承受的后果,单从军事上看,用核弹去炸什么?炸基辅?那等于自绝于人类文明,普京怕是真的要去海牙预订“VIP包间”了。炸前线乌军集结地?效果未必好,还落个使用核武器的千古骂名。核弹,成了悬在头顶却无法落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解决眼前的油田危机,毫无用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