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异想天开,万万没想到,中国早布下天罗地网
例如,包头稀土高新区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吸引头部企业入驻,稀土新材料的增产就能超 5 万吨。在这方面印度恐怕很难赶上中国。中国通过30余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专利 + 标准 + 产能”的三重壁垒。因此,中国的优势不仅是 “量” 的领先,更是 “质” 的统治,这种优势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持续。
其实,印度并非稀土贫国。其690万吨的稀土储量位居世界第三,足够支撑庞大的产业需求。结果令人尴尬的是坐拥全球第三储量的印度,对全球稀土产量的贡献竟不足1%。更严峻的是,印度80%以上的稀土原料和磁体都要依赖中国进口。2024年仅从中国进口的稀土永磁体就达2850吨,同比激增49%。
虽然印度的储量相当丰富,但开发却严重不足。当人们走进印度稀土公司位于喀拉拉邦的工厂,看到的却是工人从海滩沙子中艰难提取稀土元素的场景。这些沿海砂矿品位低、提取工艺复杂,加上严格的环保法规,使印度稀土开采成本居高不下。
当中国收紧出口,印度的局面可就非常尴尬了。自从4月中国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印度汽车行业首当其冲,76%的汽车工厂稀土库存告急,电动汽车生产线大面积停工,每日损失达2.8亿美元。
更严峻的是,印度军工制造也因稀土短缺陷入困境,边境部队战力面临隐患。钱要花到位,才能有收获面对危机,印度想要突围自救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实永远比蓝图骨感,印度真正的短板在于缺乏稀土开采和加工技术,基础设施落后更是致命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