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一代驱逐舰PPT曝光,1.3万吨比055还大
二、技术软肋:万国牌“巨兽”的根基之痛
印媒高调宣扬P-18的“75%国产化”,但证据揭露,这艘“自主战舰”实则是个“万国造”拼盘。动力系统依赖乌克兰的燃气轮机或西方电推技术,雷达核心部件需进口以色列或法国产品,连舰体钢材都可能从俄罗斯采购。所谓国产化,更多是组装而非创新——好比一座华丽大厦,根基却靠外人支撑,稍遇风浪便摇摇欲坠。反观东大055,从动力、雷达到导弹,100%自主技术,连最微小的芯片都实现国产化,这才是真正的“大国重器”。
更深层的软肋在于系统整合。P-18的144个垂发单元虽多,但缺乏统一的火控和指挥系统。证据指出,印度在电子战、数据链和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及监视与侦察)领域严重落后,导致导弹兼容性差、反应速度慢。相比之下,055采用一体化桅杆和双波段雷达,实现侦测-打击链条秒级响应,垂发单元虽少却“拳拳到肉”。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P-18的电子系统:2023年概念图中,其雷达布局仍沿用老旧的分离式设计,未采用055的一体化隐身桅杆,被军事观察员讥讽为“豪华游轮既视感”。笔者不禁感慨:一艘战舰的强弱,不在吨位大小,而在“神经中枢”是否自主可控。印度若不能攻克核心芯片和软件算法,P-18终将是“巨兽皮囊,草包内核”。
成本问题更是P-18的阿喀琉斯之踵。据披露,单艘P-18造价或超60亿美元,堪比航母价格,远超055的约10亿美元和伯克III的18亿美元。高昂成本源于技术依赖——印度为填补空白,高价进口子系统并强行“国产化”,导致整合费用飙升。证据显示,印度现有P15B级驱逐舰(排水量7300吨)因轴系和上层建筑技术卡壳,首舰2013年下水后拖延8年才服役,单舰成本翻倍。P-18项目更宏大,首舰预计2031年服役,但以印度军工的“拖沓传统”,可能延至2035年后。届时,东大055或已退役,新一代战舰早已问世。看官们,60亿美元造一艘“过气网红”,这买卖划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