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欧“杀荷儆欧”,背后是将爆发的终极摊牌
之所以说欧盟的压力“仅次于美国”,是因为中国在政策执行中体现了区别对待:对部分欧盟企业仍维持了一定程度的供应支持,但在涉及军事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的稀土供应上则始终保持严格限制。因此,欧盟所获得的稀土总量仍无法完全满足其产业的全方位需求。
中国在对欧关系上一直秉持开放协商的态度,主张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然而,欧盟方面却试图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向美国示好,希望通过配合美国对华遏制战略,换取美方在关税上的让步。为此,欧盟不惜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等行业采取限制措施——当然,其背后也包含着保护本土汽车产业的考量。
在中方依法实施反制后,欧盟在电动汽车领域未再对中方采取进一步限制措施,但其成员国荷兰却单方面升级行动,对中国企业安世半导体采取了非常规手段。其处理方式近乎效仿此前对俄罗斯资产的模式——通过一种“变相没收”的做法,实质性侵吞中方资产。这一行为已引起中方的强烈不满,并直接引发了两方面的反制回应:
一方面,中国进一步收紧了稀土出口管控,导致欧盟企业获取稀土的难度显著上升;另一方面,针对荷兰的举措,中方采取了切断相关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反制措施,使被荷兰非法控制的安世半导体陷入经营困境。
荷兰非法控制安世半导体的行为影响非常大,正严重冲击欧洲乃至美国汽车等产业的供应链稳定性。若安世半导体长期无法正常供应芯片,欧美汽车产业将面临停产风险,或不得不转向从其在中国境内的生产厂家直接采购相关芯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