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链供弹+雷达瞄准:俄罗斯反无人机新锐登场
二、“火力翻倍”背后的技术突围
双链供弹并非单纯追求射速提升。以诺斯罗普・格鲁曼的M230LF链式机枪为例,其双供弹通道允许作战单元在穿甲弹与空爆弹间瞬时切换:前者针对无人机装甲核心,后者通过近炸破片覆盖蜂群。俄军版本更进一步,将雷达火控与供弹系统深度耦合,实现“侦-瞄-打”闭环——雷达识别目标后,系统自动匹配弹药类型,甚至可针对不同无人机型号切换打击模式。
但技术优势未必转化为战场胜势。乌军2024年采购超百万架无人机,2025年计划再增450万架FPV无人机。这种“消耗战”逻辑下,反无人机系统面临严峻考验:雷达在复杂地形中易受遮蔽,高灵敏度探测导致虚警率飙升,而双链供弹的弹药补给压力更是呈指数级增长。(本文由AI辅助生成)
三、乌克兰战场的血泪教训
俄军“铠甲-S1”弹炮合一系统曾在叙利亚表现卓越,却在乌克兰折戟沉沙——其雷达系统被民用无人机群饱和攻击致盲,反被低成本FPV无人机摧毁。类似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无人机进化速度远超防空系统迭代。
乌军采用“算法游击战”对抗高端防空:
电子欺骗:改装民用无人机跳频通信,规避干扰
蜂群协同:以数十架无人机同步突防,消耗防空弹药
非对称打击:专攻防空系统雷达单元与补给链
这些战术使俄军损失34%战略轰炸机,更暴露了传统防空体系的结构性缺陷。

